蜡染文化濒临消失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80%的市县民间有蜡染制作,安顺被公认为“中国蜡染之乡”。如今故宫博物院仍珍藏有十一至十七世纪的贵州蜡染。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称为“徭斑布”。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然而,专家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宝贵的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已经开始在安顺布依族、苗族村寨失传,很多青年出外打工是造成其失传的根本原因,人们趋同现代文明,不喜欢穿自己土制的染布衣是基本原因。

miaobatik2

“以往,寨子里的布依族妇女一有空闲就精制蜡染衣,她们用铜片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出花纹图案,画好后便把布放进蓝靛缸里浸染,经过煮沸脱蜡、漂洗后,各种白色的花纹图案便跃然在蓝底子上。这时,她们从心里流淌的美随性大胆地在蜡染布上体现。她们表达的图案多变,粗犷明快,古朴典雅,纹饰的造型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法,表现了对幸福的渴求,对生命的景仰。”如今,离黄果树不远的石头寨游人纷至沓来,旅游激活“蜡染经济”,文化专家描述的场景四处可见,但由于要追寻旅游经济的快速循环需求,蜡染工艺开始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大量“产品”从这里被带走,一个个蜡染工匠被“请”出去现场表演,记者企图找到曾经到过台湾现场表演的蜡染艺人伍文芬和杨开敏采访,帅学剑说找不到他们,都在外地打工。

蜡染为什么能在山野里保存并在百姓村寨中广泛使用?安顺的文化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把这种他们在自己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东西视为其生命的追求,图案中的每个细节都表达着他们的灵魂。如安顺普定一带的小花苗图案鸟嘴中吐出一朵花,表达了万物有灵,万物共生,是一种原始的民族人文学,值得关注并留存。扁担山布依族服饰以蜡染图案表达了生活的环境,家门前是田地,田地下是河流,河流下是树、村庄,其反映的布依族原始居住环境,对研究布依族民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遗憾的是专家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文化已经出现变异,许多文化符号已经消失,一些文化形态正在面临消失。

  

“从全国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着四大严峻问题。意识不强,导致一些地方有特色的民居、村寨甚至大的历史文化城市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工艺、技艺等非物质遗产正不断消失;流失堪忧,尤其一些珍贵的遗产散落民间,保护措施不力,有的已经灭绝或濒危,有的甚至流失境外,保护力度与他国相比还有欠缺;经费不足,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无法开展紧急抢救,带来湮灭的危险;传承乏人,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或年事已高,或无法生计而改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一语中的当前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希望全社会都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地“鼓”与“呼”。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省就开始组织力量,对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和挖掘。在收集的过程中,将有关资料制作成数据库,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也在进行之中,正在建立比较系统、规范的民间艺术档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