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的使用范围

  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造型法则。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所受外界影响程度的差异,贵州民族民间传统蜡染行程较强的区域性,各地区、各民族和支系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贵州、苗族、瑶族、畲族、布依族、水族都还保存着古老的蜡染工艺,其中苗族由于支系繁多,其蜡染最具代表性。

  贵州现在使用蜡染的地区很广,除了松桃、台江、雷山、剑河、三穗、施秉、镇远、锦屏、天柱等地无蜡染外,其余地区还普遍保存着蜡染技艺,其中以丹寨、黄平、镇宁、安顺、普定、织金等地较为集中。黔东南州的有丹寨、黄平、凯里、麻江等地;黔西北有毕节、织金、黔西、纳雍、赫章等地;六盘水特区的有六枝;黔南州的有贵定、福泉、龙里、惠水、三都等地就是那些现在已经不再画蜡的民族或支系,在解放以前仍然流行着蜡染工艺。如今在雷山西江控拜村、凯里开怀村还能找到清末蜡染残片。

贵州蜡染的作用之一是直接用于服饰的装饰,使得民族服饰既具独特的艺术性,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贵州民族中以蜡染作为衣裙装饰的极为普遍。因民族和支系不同,蜡染的装饰部位也不相同。有的装饰上衣,有的装饰裙子,有的全身都是蜡染,也有的蜡染服饰已渐渐被刺绣或织锦取代,仅保留头帕或者腰带。而同样是装饰衣服,有的装饰衣领,有的装饰两袖,有的装饰衣摆,还有的只作为衣襟边条。同样是百褶裙,有的全部用蜡染,有的在中间,还有的只用于裙摆,大多数服饰同时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按照传统观念,每套衣裙中,蜡染的服饰常固定于衣裙的某个部位,不能随意挪动位置。蜡染的第二个作用是用作刺绣的底纹,翻看很多过去的刺绣片,可以发现它是先施以蜡染,然后按照蜡染的底纹进行刺绣。如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苗族调差报告》中讲到安顺花苗小二背带布为安顺花苗手制,背负小儿时,披于小二脊上之物:“其在作刺绣之布面上,先投以蜡,绘以一定之花纹—刺绣时即以次蜡纹而施丝于其上。”

   贵州各地风土物产和民族文化各不相同,因此蜡染的制作程序和使用方式也不相同。从染料来看,可分为植物染色,化学染色两大类,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化学染色占主流。而偏远山区仍然以蓝靛染色为主,有些地区还保留有彩色植物染料的蜡染。从服饰用途来看,贵州西部黔西、织金、六枝等地的民族服饰多以蜡染镶边搭配,如袖片、裙腰、衣摆、领口等,图案一般较小;而贵州东部丹寨。三都。榕江的苗族用蜡染做服饰、被面、床单等较多,图案形式较为粗犷。从浸染方式来看,黔西等地小块的蜡染,可以用手晃动促染,随时监看;而黔东南苗族染的布较大,只能用线将布吊在缸里,让其静止上染,这样染色过程会慢一些。从图案来看,贵州各地区的苗族蜡染有很大差异:东南部蜡染神秘古朴,能看到很多古老的纹样,程式化较高;西北部蜡染线条精致,几何纹较多,图案极为抽象;南部的蜡染活泼豪放,图案多夸张变形,充满想象力。

  贵州蜡染是一门包括纺织、印染、绘画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综合技艺,因此并不是少数民族妇女的蜡染都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水平。尽管秉承着特定民族和地区的风格,但艺术水平的高下仍可立刻见分晓,就像读书识字的人并不都能成为书法家一样。虽然每个蜡染能手都具有天生的艺术直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还需要在民族的熏陶浸润中,在染织习俗的耳濡目染下,经过常年的勤学苦练,才能让蜡刀在自己的手中妙笔生花。正是一代代蜡染能手对民族文化的深刻领悟,对各种技法的融会贯通,才使得贵州的蜡染艺术不断传承创新,枝繁叶茂。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