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蜡染传人王曜 一生痴绝寻蜡魂(追梦·传承)

rmrb2016061805p60_b 1466185376257_1

王曜现场制作蜡染作品。

rmrb2016061805p61_b

王曜蜡染作品。

我钟爱这门手艺,也将终身奉献给蜡染事业,这是我的魂。

王 曜

 

一柄铜刀,蘸上温热的蜂蜡,在裁好的白布上起笔描线。蜡液在白布上迅速凝固,形成了一道道微黄的印痕。“每一笔都要很慎重,错一笔,图案破了,这幅蜡染就废了。”王曜说。

来到凤凰古城,很多人寻找沈从文笔下山水杳渺的“边城”景致。但也有一些人,来到这里,为了体验一种手工绘染工艺——苗族蜡染。“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很多国内大专院校的美术生,来到我这里学习、体验蜡染工艺。”王曜说。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也是凤凰古城里的“名人”。他创建的“蜡魂艺术馆”是当地蜡染作坊中一块响亮的牌子。“从1986年开始接触蜡染,到现在已经整30年了。”

形似蜈蚣的龙

蜡染技术是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技艺。“苗族先人早年为了躲避战乱,不断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文字。有关苗族历史、图腾、民俗的信息大量储存在蜡染图案中。”王曜介绍说。

蜡染织品与苗族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年的苗族妇女基本都熟练地掌握这门技艺。“尤其是蜡染的精美纹饰,苗族的女子们基本都会画,而且画得很好。苗族的老阿妈们从小就会教女儿画蜡画,谁家的女孩子画蜡画得漂亮,这个女孩子在当地就会受欢迎,阿妈也会开心。”王曜说。

蜡染图案承载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祥和美好的寓意,比如蝴蝶寓意着“福气重叠”;石榴花寓意着“多子多福”。这些图案用极简的线条将所绘的意向抽象地勾勒出来,通常带有夸张和变形的特点,极具民族特色。“比如苗族老阿妈笔下的龙,画得很像蜈蚣。这是因为一些苗寨传说蜈蚣与雷电发生撞击,飞上天就变成了龙。”这些图案看似简单,画好并不容易,寥寥几笔让鲜活的图案跃然纸上,这飘逸灵动的线条背后是日积月累画功的体现。“那些老阿妈画出的图案,真的是好美。我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才能逐渐掌握其精妙。”

冰纹是蜡染的灵魂

一幅蜡染作品的生成,是多道工序的衔接组合。王曜介绍,完成一幅蜡染大致需要六个步骤:设计,绘蜡,染色,漂洗,皂煮,最后是晾晒。设计和绘蜡都是图案制作环节,染色是上色环节,而漂洗、皂煮是去掉浮色、加固颜色的环节。图案制作环节对整幅蜡染作品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图案构想,完整的布局设计,在绘蜡时很容易出错。绘图时更要平心静气,稍有浮躁就可能下错笔,影响整幅作品美观,甚至导致作品的失败。

“蜡染通常使用蓝靛染料,主要原料为蓝靛草,俗称板蓝根。”王曜说,这是一种有数千年历史的染料,荀子《劝学》篇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源自对当时蓝染工艺的总结提炼。蜡染的主流色就是蓝白相间的色调,这也是蜡染最原始朴素的颜色。

染色环节是传统蜡染工艺中最为费时费力的环节。“以前蓝白色的蜡染细分起来大概需要十余道工序。”王曜说,“我的店开在旅游区,很多游客想来体验蜡染制作,但是传统的染色工艺既费时又费力,无法适应旅游区的快节奏。于是我琢磨出新的染色方法,现在3分钟就可以达到之前十余次叠染的效果。”

蜡染有一种独特之美,就是画在布上的蜡冷却后在染色过程中会显现出龟裂的图案,称为冰纹。“冰纹是千变万化的,也是不可预期的,只有成品时才知道冰纹的图案是什么样。冰纹的独特效果使得蜡染画面更加生动。我的店名叫蜡魂,在我看来,这冰纹就是蜡染的灵魂。”王曜说。

时尚让传统重生

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苗族蜡染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瓶颈与困难。谈到这个问题,王曜感慨道:“现在蜡染手艺人,大多高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觉得学习蜡染比较辛苦,经济效益没那么好。”

在王曜看来,想要传承好蜡染技艺,关键有两点: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从爱好入手,传承很难!”他着力培养徒弟,并努力去挑选、帮助愿意从事蜡染技艺的“好苗子”。王曜说,学蜡染,肯努力的2到3年就可以出师,“现在已经有10多个徒弟了。其中有一个失聪的女孩子,她酷爱蜡染,通过残联找到了我。她很刻苦也挺有天分,一年左右就成了。我很欣慰,也很感动。”其次是要大胆创新。“我用蜡染工艺设计围巾,既有传承,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