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水族豆浆染

三都县水族豆浆染,黔南州三都县全境有零星分布。豆浆染源于秦汉,《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豆浆染)——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明 …

荔波县白裤瑶族粘膏染

瑶族历史悠久,在文化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自远古时代,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形”,瑶族服饰成为瑶族文化的标志之一。荔波县白裤瑶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州荔波县瑶山及广 …

贵定县小花苗蜡染

小花苗主要分布在黔南州贵定县新埔乡,福泉县的王卡等一带。小花苗蜡染在苗族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苗族在唐代就掌握了蜡染技艺,工艺流程是先把织好的布经过反复多次的浸泡、捶打、清洗和日晒,把天然纤维 …

惠水县布依枫香染

据实物和文字记载,枫香染古称“庞典”,源于汉代或是更早,至清时达到顶峰,其间曾入贡十三次,《宋史》四九三卷载:“南宁物产名马、朱砂、染布……”书上所提及的“染布”,即布依枫香染。黔南的惠水、长顺、都 …

三都县都江黑领苗蜡染

黑领苗分布在黔南州三都县南部都江、及黔东南榕江县一带,据《新唐书·南蛮传》上记载,“贞观三年,其酋元深入朝,冠乌熊皮若注旄,以金银络额,被毛帔,韦行滕,著履。中书侍郎颜师古因是上言:'昔周武王时 …

三都县白领苗蜡染

白领苗分布在黔南州三都县北部高洞、苗龙以及黔东南丹寨县一带,因服饰背部有一块白色为主调的绝美蜡染而得名。白领苗蜡染历史悠久,被称为“东方第一染”。传说在古时候,一位白领苗姑娘在漂染土白布的时候 …

麻江绕家枫香染

绕家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归入瑶族,称为蓝靛瑶,自称绕家,主要聚居在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洛邦镇与麻江县的交界地带,都匀地区的绕家称呼为上绕家,麻江河坝的绕家为下绕家。麻江绕家是一支长 …

55613163_1.jpg

纯天然靛蓝染料制作

侗族蓝靛靛染是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擅长纺纱织布,她们自纺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爱的衣料。“侗布”就是用织好的布,经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复浸染、蒸晒、槌打而成。 …

640-10.jpeg

蓝靛染工艺

用蓝靛草加工成蓝靛,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牛皮胶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蓝、蓝、深蓝、浅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专业染房(大染缸)外,几乎每户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 …

640-10.jpeg

蓝靛与蜡

蜡 有黄蜡、白蜡。黄蜡,蜂蜡也,凡蜂作蜜皆结房,房中藏蜜,绞出蜜而房则成蜡也。白蜡者,虫蜡也,其中作茧树枝上,每茧藏虫得数百,细如丝发,此谓种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将种子缚置树上,虫出茧, …

wt.png

最后的鸟图腾部落

编者注:在苗疆腹地贵州省丹寨县,苗族人民通过在蜡染衣上绘制八个类似漩涡纹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来表示图腾鸟,传承着古老而浪漫的鸟图腾文化,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本文作者将从考古学、人类 …

蜡染的制作流程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工艺。它是利用蜡与水互相排斥的原理,使布上描蜡的部位因染液被蜡层阻隔而无法渗入纤维,故能产生图案的防染作用。这古老的工艺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