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来蜡染在中原的流行

  结合染织技艺的发展史和蜡染遗存的考古发现可知,中国古代主流社会即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染缬包括蜡染技术是从魏晋开始兴起的,到唐代迅速流行。从新疆吐鲁番 阿斯塔纳古墓群和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染缬实物以及《二仪实录》“陈梁间贵贱通服之”的记载来看,南北朝时期染缬已广泛用于服饰。《隋书-食货志》记有隋炀帝下令制作五色夹缬花罗裙,用以赏赐宫人以及百僚母妻的史实。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一件隋开煌六年的天蓝绢夹缬,工艺细致,说明染缬技艺在隋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辽阔的疆土和雄厚的国力成就了唐代海纳百川的胸怀,也形成了染织风格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兴盛发达,纺织业、染色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唐代在染色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其多样性的风格和多种工艺的创新,奠定了我国早期染色业的技术基础。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掌握早官府手中,仅官营染色业就细分为青、绛、黄、白、皂、紫等六作。在染色技术上,唐代的夹缬、蜡缬、绞缬等染色方法已成熟并得到普遍应用。直至五代,各种染缬仍然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得到发展。由于唐代的染缬工作多是职业行为,为了保持印染工作的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染缬丝织品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小型凸版印戳点蜡,这一点与现今西南少数民族的收工绘蜡不同。因此,很难说中原的蜡染是从西南地区传入的,但或许始创者也曾受到少数民族卉服鸟章的启发。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曾征集到一片青海出土的唐代点纹蜡染绢,从边界点的摩擦模糊痕迹可以判断其工艺是模印工艺。唐代还采用纸质型版印花,进一步提高了工效。
 在唐代,蜡染技术开始向外辐射。在盛唐时期,中国对外经济交流开展得广泛而深入。唐代开放的正常使中国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也讲自己的优良文化向外传播,其中包括蜡染技术和蜡染民族工艺品。现存于日本的中国蜡染织物大多是唐代织染品,新疆吐鲁番一带干燥地区的墓葬中也有蜡染织物出土,说明唐代织民族工艺品随着丝绸之路已经传向东方和西方。蜡染在唐代得到多方面的应用,除了作为妇女的衣裙外,还曾用来制作军服,同时也是屏风装饰等家具装饰品,日本奈良正仓院就收藏有唐代的多种染缬屏风,其中“对树象羊蜡染屏风”和藏于我国故宫博物院的三色蜡染实物,都是唐代中原高水平的蜡染工艺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